(资料图)
反复诵读重感悟 缘景明情提素养—— 《登岳阳楼》教学案例李文俊 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中学【教学设想】最近,我阅读王荣生老师的 《语文教学内容重构》 一书,对 其中的“熏陶感染”式教学深有 感触。“熏陶感染”是语文教学 的特点之一,与“新课标”的要 求和目标不谋而合。在语文学 习中,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艺术、 体验丰富情感、激发审美想象、 感受思想魅力、领悟人生哲理来 完成阅读优秀作品。在学习中, 学生通过理解、鉴赏文学作品, 受到其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, 发展自己的个性,丰富精神世 界,形成必备能力。由此可见, 古诗词教学,理应拒绝“条分缕 析”,宜采用“熏陶感染,置身诗 境,缘景明情”的方法。基于这 样的思考,我尝试在《登岳阳 楼》的教学中,通过诵读感悟、 逐层深入的方法,缘景明情,培 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,提升其 语文核心素养。【教学节录】师: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 的《蜀相》,诗人借诸葛亮的过 人才智和丰功伟绩,惋惜他的壮 志未酬,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。今天,我们学习 他的一首律诗《登岳阳楼》。一读:初步感知师:请大家用5分钟自由朗 读。读后说说初步感知。生:读完此诗,我看到了一 个孤独无依、痛苦伤感的老者 形象。生:此诗给人以凄凉之感。生:作者在岳阳楼上观山川 广阔,感人生孤寂无依,忧国忧 民,非常感人。生:从首联中可以读出,作 者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,登上 了岳阳楼,有喜悦之感。生:在颔联中,我感到洞庭 湖浩瀚无际、雄浑壮阔,宇宙 永恒。生:借景抒情,抒发了诗人 年老多病,思家的情感。二读:探究质疑师:大家的展示可谓百花齐 放,各有特色。下面,请大家边 读边看注解,深化或调整原有理 解。6人或4人一组前后交流, 并展示你们认为的典型问题,共 同探究。生(展示问题1)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主要表达的 是作者的喜悦之情吗?为什么?师:谁来回答这个问题?生:是喜悦之情。“昔闻” 无比向往,“今登”,实现梦想, 有一定的喜悦之情。生:诗人早年就听闻洞庭 湖,到了迟暮之年才登上岳阳 楼,看似是诗人年少时的愿望达 成,心中有喜悦之感;但登楼之 后,面对广阔的洞庭湖,顿觉人 生渺小,不免悲从中来,加上自 己年老孤苦无依,壮志未酬又四 处漂泊。悲伤之感削弱了喜悦 之情。师:第二位同学的理解很深 刻,很多人认为此联表现了杜甫 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。但 杜甫是怀着漂泊天涯、怀才不 遇、壮志未酬等许多感触,才写 下这两句诗的,所以内心的情感 是沉郁而不是喜悦。生(展示问题2):“吴楚东 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该如何 理解?生:此联写登上岳阳楼后所 看见的天地山川之广阔无边,从 而反衬出自己的渺小、孤寂。师: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 地,质疑就到这里。下面,请每 人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 析并把结果写出来。(5分钟时间。学生赏析, 教师巡视 , 最后学生展示 答案。)生:我赏析的是首联“昔闻 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。几十年 的风雨沧桑,无数心酸尽在不 言中。生:我最欣赏颈联“亲朋无 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。亲朋好友 音讯全无,“我”年老多病,只剩 下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陪伴着我。“无”与“有”对比,写出了作者 的孤独凄凉。一个“老”字将作 者年迈体瘦的迟暮之态表现得 淋漓尽致。表现了作者漂泊天 涯,落寞凄凉的心情。生:我很欣赏“戎马关山 北,凭轩涕泗流”这一句。凭轩 远眺,听闻战事又来,默思着国 难家愁,忍不住老泪纵横。“凭”字表现了一个体弱多病、 白发苍苍又心忧国事的老者形 象。而“涕泗流”则是作者此时 心情的表现,拖着多病之躯,默 思国难家愁的悲恻与凄凉更加 浓郁。生: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 泗流”。关山的北面正是战士 出征,金戈铁马,似乎可以听 见战士的怒吼,战马的嘶鸣, 而诗人只能凭轩远眺,涕泪横 流,满怀一腔报国之情,却无 可奈何。师:大家的赏析较前面已有所 深入,且能品出细节,想象丰富。这 个环节就到这里,我们进行下一环节。三读:体验情感师:下面,我们了解此诗的 写作背景,看大家对于诗歌的思 想感情把握是否准确。(投影 展示)大历三年(768)冬,杜甫从 公安(今湖北公安)到达岳阳, 到达之时正是深冬。当时作者 老病孤苦, 一家人漂泊天涯,处 境艰难,又遭遇国家危难,于是 家国之痛,涌上心头,心中的苦 痛溢于言表。师:看来大家的情感体悟还 是较准确的。大家自由诵读,边 读边体会诗歌的感情,揣摩朗读 技巧并谈谈感受。(教师随机提问)生:全诗的感情是痛苦的, 要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,诵读语 调要深沉缓慢。根据感情的不 同适当调整语速,首联平缓,颔 联要有慷慨之意,颈联感时,应 读得低沉,读出凄凉伤感之意。生:首联可以读得稍高一 点,颔联读出激动之意,“日夜 浮”三字应慢读,颈联语速缓 慢,尾联悲愤无奈,“涕泗流”三 字重读慢读,要拉长。师:两位同学的诵读感受各 有自己的理解,特别第二位同学 提出的“重读”很有感觉,我说 说自己的观点。本诗悲凉沉郁, 要读得缓慢低沉,感情沉痛。每 句五个字,要读得字字顿挫。每 句前两字后都要有明显的停顿, 再徐徐读出后面的三字。第三 联可读得更低沉缓慢些,读出诗 人浓郁深厚的忧郁苍凉之感;尾 联由个人凄苦上升到家国之痛,语调稍高,读出满腔悲愤,“凭 轩涕泗流”要读出深深的无奈 与沉痛,“涕泗流”三字重读慢 读,读出无奈心酸之情。下面, 请大家齐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, 用心体会诗歌情感。四读:换位体验师:现在,让我们用自己的 生命去体验——请你化身为作 者,读一读自己的诗。想象这时 的你, 一下子变老了40岁。在 这40年中,你本有一腔热血,满 怀激情,想要一展宏图,可最终 历经坎坷,怀才不遇,衣食无着, 亲朋离散,几乎一事无成。请体 会,开始诵读。(经过创设情境,气氛沉重 了起来,学生读得极其沉痛 悲伤。)师:现在,请同学们用散文 化的语言,对诗句进行情境 描述。(学生开始稍有交流声,渐 渐地都沉默了,将自己最真切的 感受写下来。十几分钟后学生 完成。)生1:四十年前,吾亦堂堂 七尺男儿,怀“致君尧舜上,再 使风俗淳”之志,奈何四十年来 怀才不遇,也从未想着随遇而 安。饱受无人重视之苦闷之彷 徨,历经国难家愁之痛苦,之悲 凄;遭受颠沛流离之心酸,之无 奈。本想趁年华大好,热血方刚 之时饱览这湖光山色,怎奈登上 此楼时却已体弱多病,韶华不 再。望湖水波涛滚滚,气势恢 弘,登上楼台,心中却少了几分 豪气,多了几分无奈。洞庭湖将 江南大地一分为二,乾坤摇动,日月星辰日日夜夜随波飘荡。可怜我年近花甲却只有孤舟相 伴。不知何时,手也自然地扶上 栏杆,望着前方波澜壮阔的洞庭 湖,叹自身渺小。心绪却被北方 战事吃紧的消息搅扰,大半辈子 不被重用, 一事无成。现在,也 只能在此默思国难家愁,唉!怎 么能不涕泪横流!生2:很早之前我就听闻过 壮丽的洞庭湖,今天终于完成了 心愿,登上了这远近闻名的岳阳 楼。眺望这波澜壮阔的风景,却 不再有丝毫欣喜之情。我不禁 回想起了几十年前初闻洞庭湖 时自己是何等的少年意气,壮志 豪情,可惜现在的我是多么失魂 落魄,愁苦难排。几十年来,我 壮志难酬,屡遭坎坷,精神备受 打击,而我的身体也因生活困 苦,生计难以维持而饱受折磨。如今更是疾病缠身,怕是快要油 尽灯枯了吧。这又让我想起现 在早已和亲朋断绝了联系,老弱 多病,唯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陪 伴。而今又听闻北方战事已起, 可我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只能 扶着栏杆老泪纵横。哭什么呢? 哭国家的衰微?哭自己的现状? 抑或是始终未能实现的壮志呢? 或许就连我也不清楚,只是心头 那重重的酸楚令我不能自抑。生3:曾几何时,从他人口 中听闻岳阳楼景色秀丽;曾几何 时,我也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 奋斗青年;曾几何时,我也是一 位身体康健之人。多少个日夜, 我渴望能在功成名就之时,携妻 儿来此处感受岳阳楼的壮阔美 景。如今,我终于登上岳阳楼。但已不再是那位身强体壮的奋斗青年,奔波了一辈子的我,如今仍一事无成。凭栏远眺,又想起那北边的战事。战争中多少位父亲失去了儿子,多少位儿女失去了父亲,多少位女子独守空房,而她们日夜期盼的男子,或许已战死沙场。可对于这一切的一切,老病交加、孤苦无依的老人又能如何?师:以上三位同学说得太好了,他们都能从不同角度切入。请大家再次带上感情诵读诗歌。(较之前,学生读得更加凄凉哀伤。)师:此刻,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?请将你的感受用一 句话表达出来。生:一位一生不受重视,饱受折磨的老者,却用他博爱的胸怀在这浑浊之世开辟出一方净土,滋人心神,养人魂灵。生:一腔报国热血,无奈命途坎坷,人生如梦。生:少陵之诗, 一人之性情,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。(清人浦起龙语)生:心神俱伤,欲哭无泪。(随着诵读的一次次深入,课堂气氛渐入佳境。)师:诗歌题为“登岳阳楼”,却不局限于写“岳阳楼”与“洞庭水”。作者从大处着笔,静静观看,细细倾听,长长叹息,默默流泪。其身世之悲,家国之忧,浩浩汤汤,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,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。【课后反思】两节课上完后,我让学生做了简短的书面小结。看看学生随着诵读、思考的深入是否对诗 歌有更深的了解,是否受到高尚 爱国情操与趣味的熏陶。有学 生说:“随着四五次的逐层诵 读,我自己的理解,同学的分享, 老师的点拨,我对诗歌的理解较 为深刻,相信以后不会轻易忘 却。”有学生说:“换位体验我很 喜欢,我感觉自己的激情被点 燃,思想被放飞,对杜甫心怀天 下苍生的博大胸襟深有感触。” 有学生说:“我以前总觉得杜甫 的诗过于愁苦,感觉很压抑,不 是很喜欢,这节课后使我改变了 这种看法。无论内心多么孤苦 沉郁,描绘的景物是壮阔雄浑 的,这是何等的胸襟气度,只因 他,胸怀天下苍生,他永远是唐 代诗歌星空中最亮的那一颗。”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 逐层深入。有学生说:“年代过 于久远,无法体会杜甫当时的凄 苦遭遇。”也有学生说:“没有经 历过苦难的生活,感觉还是有距 离。”虽然教学也有不尽如人意 的地方,但是学生在情感熏陶、 思想启迪、丰富精神世界方面已 经有了不小的改变。在今后的古典诗歌的教学 中我会继续“鼓励学生积极地、 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”,希 望这种课堂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 往经典之门,更希望有朝一 日他 们的精神家园能繁花似锦。摘自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》·高中 2020.7
关键词: